联系电话:(0771)3232999   E-mail:zsk@gxu.edu.cn

各学院招生咨询电话(6月25日-7月1日启用)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广西⼤学⼟⽊建筑⼯程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创校之初的⼟⽊⼯程预科班,1932年⼟⽊⼯程系作为⼴西⼤学第⼀个⼯科系成⽴,1997年组建为⼟⽊建筑⼯程学院。2017年,在教育部和⼴西⾃治区的关怀和⽀持下,⼟⽊⼯程学科成为⼴西唯⼀⼊选“世界⼀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2018年,⼟⽊⼯程学科作为主⼲学科,⼊选教育部部区合建⼀流学科群。学院已建⽴了完善的本科-硕⼠-博⼠-博⼠后⼈才培养体系,拥有⼟⽊⼯程博⼠后流动站、⼟⽊⼯程⼀级博⼠点、⽔利⼯程⼀级博⼠点、⼟⽊⽔利专业博⼠点、建筑学⼀级硕⼠点。拥有⼟⽊⼯程(含建筑⼯程、道路桥梁⼯程、岩⼟与地下⼯程等三个专业⽅向)、⽔利⽔电⼯程、建筑学、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

⾃成⽴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层次毕业⽣15000余⼈,从这⾥⾛出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兆焯等领导⼲部、全国⼯程勘察设计⼤师刘⽂连,以及国家级⻘年⼈才陈正教授等⼀批优秀学者与技术⼈才,锻造了⼀⼤批⼟⽊⼯程、⽔利⼯程、建筑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程管理和技术⼈员。近年来,到中央企业、省级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作的毕业⽣⽐例达70%以上。

特色培养

学院积极⽀持学⽣结合个⼈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培养⽅案,在校期间攻读主修本专业的同时,修读⽆⼈机应⽤、智能制造⼯程、城乡数字治理、⼤数据⼈⼯智能与商务管理等微专业,或者修读辅修学位专业。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土⽊⼯程是⼴西⾸批⾼等学校普通本科精品专业和⼴西⾼校优势特⾊专业,⼊选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7年结构⼯程学科⼊选“211⼯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22年作为全国七个之⼀⼊选该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程专业2006年、2011年、2016年、2022年连续四次通过中国⼯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及国家住房和城乡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2017年-2022年⼟⽊⼯程学科分别⼊选第⼀轮和第⼆轮世界⼀流学科建设名单,是⼴西唯⼀⼊选教育部“世界⼀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是“部省合建”⼀流学科群的主⼲学科,2024年,学科在软科排名中位列第21名,进⼊A级层次。

师资条件

专业源于1928年⼴西⼤学建校之初的⼟⽊⼯程预科班,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量雄厚,⽬前有全职院⼠1⼈,其他各类国家级⼈才14⼈,专任教师147⼈,正⾼职称43⼈,副⾼职称61⼈,助理教授43⼈。

依托平台

学科拥有省部共建特⾊⾦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程结构全寿命安全与耐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建筑⼯程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3个国家级平台,拥有公路⻓⼤桥建设国家⼯程研究中⼼⼤跨拱桥建养技术研究中⼼、⼯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跨拱桥关键技术教育部⼯程研究中⼼等8个省部级平台。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4个特⾊实验系统,⼀是⻓⼤桥梁复杂受⼒加载实验系统,⼆是⾜尺⼯程结构抗冲击实验系统,三是⼟⽊⼯程材料多⼯况⼒学实验系统,四是⼯程结构极端环境耦合作⽤实验系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德树⼈根本任务,⽴⾜⼴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向世界,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具有⼯程报国、为⺠造福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程类⾼素质⼈才。毕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和⾃主学习能⼒,能够在⼟⽊⼯程(含建筑⼯程、道路桥梁⼯程、岩⼟与地下⼯程)相关领域的勘察、设计、施⼯、管理、教育、科研等部⻔从事技术、管理或科学研究等⼯作。学⽣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成⻓为⽣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或科研设计岗位的技术⻣⼲,或者进⼀步深造获得⼟⽊⼯程硕⼠及以上学位。

主要课程

材料⼒学、结构⼒学、⽔⼒学、⼟⼒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基础⼯程、⼟⽊⼯程施⼯技术、桥梁⼯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程、岩⼟⼯程设计和施⼯地下⼯程、施⼯技术与管理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如下方向就业

铁路、电⽹、电⼒投资、能源及新能源建设、能源投资、核⼯业、建筑、交通建设、市政建设、⽯油⽯化、船舶等相关的投资、设计、施⼯、研发、监理、管理类企业;

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利、⾃然资源、应急管理、地震局、国税地税等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

投资公司、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融企业;

⾼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和科研相关的事业单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专业特色

⽔利⽔电⼯程专业创办于1932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历史传承,是国家级特⾊专业和国家级⼀流本科专业,拥有⽔利⼯程⼀级学科博⼠点和⼟⽊⽔利专博授权点,2021年通过⼯程教育认证。专业拥有省部共建特⾊⾦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基础设施全寿命安全与耐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筑⼯程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圈科学与⽔利⼯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运河与智能建造研究中⼼、⼴西防灾减灾与⼯程安全重点实验室、⼴西岩溶区⽔安全与智慧调控⼯程研究中⼼、⼴西⼯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才⼩⾼地、智慧⽔利与海洋⼯程实验教学中⼼等省部级以上学科⽀撑平台。此外还拥有“⼟⽊建筑与⽔利”⼴西⽰范性研究⽣联合培养基地、“⽔利⼯程规划与设计”区级研究⽣联合培养基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范中⼼和⽔利⽔电实验研究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德树⼈根本任务,⽴⾜⼴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向世界,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具有⼯程报国、为⺠造福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利类⾼素质⼈才。毕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和⾃主学习能⼒,毕业后能在⽔利⽔电、⽔务、⽔⼟保持及相关领域从事⼯程勘测、规划、设计、施⼯、运维和科学研究等⽅⾯的⼯作。毕业后5年左右,经过实际⼯作的锻炼,具备⼯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成为⽔利⽔电⼯程的技术⻣⼲和管理⼈员,或者进⼀步深造获得硕⼠及以上学位。

师资条件

本专业教师40⼈,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31⼈,⼯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研究⽅向主要为岩溶⽣态脆弱区⽓候⽔⽂过程、岩溶洪旱灾害机理与⻛险调控、⽔库群优化调度、⽔环境⽣态安全、运河数字孪⽣系统与关键技术、⽔流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深部⽔⼯岩⽯⼒学与⼯程、岩溶危岩崩塌机理与防控技术、岩溶危岩智慧监测与预警、岩⽯/混凝⼟界⾯动静组合致裂机制及分析预测、⽔⼯结构⾮线性断裂⼒学理论及新型⽔⼯建造材料等。

主要课程

⼯程⼒学、结构⼒学、⽔利⼯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与BIM技术、智能测绘、⽔利⼯程概论、⼯程伦理学、⽔环境与⽔⽣态、运河概论、⼟⼒学、⽔⼒学、⼯程材料、⼯程地质学、⼯程⽔⽂学、⽔⼯钢筋混凝⼟结构、⽔利⽔电⼯程数值分析及应⽤、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规划及利⽤、⽔⼯建筑物、⽔电站、智能岩⽯⼒学与⼯程、智慧⽔利、⽔利⼯程施⼯与智能建造、⼯程项⽬管理、⽔利⼯程经济、⽔⼯钢结构、中国-东盟国家的⽔利建设与管理等课程。

培养成果

本专业通过积极组织学⽣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近年来获得全国⼤学⽣⽔利创新设计⼤赛等国家级奖项60余项。

就业去向

本专业是⼴西⼤学就业优势专业,近三年毕业⽣射业率均⾼于92%以上,其中绝⼤多数在⽔利⽔电、⽔务、⽔⼟保持及相关领域从事⼯程勘测、规划、设计、施⼯、运维和科学研究等⽅⾯的⼯作。

建筑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五年 建筑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选教育部⼀流专业“双万计划”,获⾸批⾃治区级⼀流专业建设点,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所属学科拥有建筑学⼀级学科硕⼠点(研究⽣超过70%来⾃985/211⾼校或建筑⽼⼋校)。

依托平台

专业依托⼟⽊建筑⼯程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防灾减灾与⼯程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平学科平台,依托⼴西⼤学建筑与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设⽴有⼴西⺠族建筑研究中⼼、⼈居环境设计研究中⼼、低碳城市与建筑技术研究所,加⼊国家⺠委中华⺠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的⾸批实践基地。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理论素养、深厚的⼈⽂底蕴并具有综合设计分析能⼒、⼯程创新能⼒、综合实践能⼒的⾼素质设计创新领导⼈才。毕业⽣具备国际视野、体现地⽅特⾊、⾯向区域发展,能在建筑学相关领域胜任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作,满⾜全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认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1-6)、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数字技术、数字化建筑模拟分析、环境⾏为⼼理学、⼈居环境调查与分析、空间信息技术与⽅法、城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场地设计、建筑⼒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结构选型、建筑实务、建筑法规、⼴西建筑⽂化等。

主要实践课程

建筑认识实习、历史建筑测绘实习、⽣产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如下方向就业

建筑、园林景观、城市规划、展览与策展、建筑材料与构件、能源及新能源建设、交通建设、市政建设、智能家居与⾃动化技术、媒体与传播等相关的投资、设计、施⼯、研发、监理、管理类企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国⼟资源、交通运输、发展改⾰、⽔利、⾃然资源、应急管理、地震局、国税地税等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

投资公司、房地产开放、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融与投资企业;

⾼校、科研院所、⽂化与⾃然遗产保护等教育和科研相关的事业单位。


智能建造专业(2023年新增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智能建造专业是⾯向中国-东盟、“⼀带⼀路”、川藏铁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国家战略需求,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动化、电⼦信息及其⾃动化、计算机科学与⼯程、⼯程管理等专业发展⽽成的新兴复合型⼯科专业。

智能建造专业设置在⼴西⼤学⼟⽊建筑⼯程学院,联合机械⼯程学院、计算机与电⼦信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电⽓⼯程学院、⼯商管理学院和中国―东盟⾦融合作学院进⾏建设。本专业以学科交叉型⾼⽔平师资队伍为引领,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质量和毕业要求为标准,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施创新实验和专业知识分模块教学,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独⽴的创新能⼒以及能解决⼯程建设难题的复合型智能建造领域的创新⼈才。该专业2024年全国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15名,获评A级。

培养目标

智能建造专业⾯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实践能⼒突出、科学与⼈⽂素养深厚,掌握智能建造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能胜任相关领域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研发与施⼯、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作,具有⼯程报国、为⺠造福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智能建造创新⼈才。毕业5年后,具备⼯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成⻓为智能建造领域的管理者和技术⻣⼲,或者进⼀步深造获得硕⼠及以上学位。

依托平台

该专业依托省部共建特⾊⾦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程国家级实验教 学⽰范中⼼、⼯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防灾减灾与⼯程安全重点实验室、⼴西建筑与⼟⽊⼯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范中⼼和⼴西⼤学建筑信息模型(BIM)实验中⼼等⾼⽔平实验平台。

培养特色

智能建造专业设有⼯程⼒学与智能结构创新⼈才培养班,注重数学、⼒学基础,注重学科交叉,聚焦⼯程结构⼒学分析与智能设计、智能建造等前沿知识的融⼊。实⾏导师制,培养⼯程复合型“五有”领军⼈才。学⽣进⼊导师科研团队,按照硕⼠研究⽣的培养模式安排学习场所和使⽤科研设备。导师⼀般为具有省部级以上⼈才称号或者主持在研国家⾃然科学基⾦等国家级项⽬的中⻘年教师。学⽣修完核⼼课程,允许在⼤学三年级报考硕⼠研究⽣。

师资条件

该专业依托⼟⽊⼯程世界⼀流建设学科雄厚师资⼒量,⽬前拥有中国⼯程院院⼠1⼈,其它各类国家级⼈才14⼈,专任教师57⼈。

主要课程

智能建造导论、⼯程⼒学、智能测绘、智能规划与设计、控制理论与技术、⼟⼒学、结构⼒学、计算机图像处理、⼈⼯智能基础、建设法规、基础⼯程、流体⼒学、混凝⼟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智能建造、传感与检测技术、装配式建造、⼟⽊⼯程智能施⼯装备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结构计算分析与结构软件应⽤、数字孪⽣技术、移动机器⼈及其ROS、结构健康智能监测、结构韧性与智能防灾、装配式建造。

智能建造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如下方向就业

服务建筑信息化、建筑机器⼈研发和绿⾊建筑等建筑业类新技术企业,建筑智能装备研发、施⼯机械化与 智能化等设备制造和施⼯新技术类企业,智慧运维与管理领域的科技类企业,以及勘察设计、施⼯、监理公司等传统建筑类企业。

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利、⾃然资源、应急管理、地震局、国税地税等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

投资公司、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融企业;

⾼校、科研院所等与智能建造教育和科研相关的事业单位。


近年毕业生主要去向

就业单位一览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西壮族⾃治区党委组织部、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南宁市国家税务局、⼴西壮族⾃治区交通⼯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

企业(国有企业、 ⺠营企业、合资企业 、外企等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安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部湾中岩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壮族⾃治区⽔利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壮族⾃治区⽔利科学研究院等

升学深造

国内高校

同济⼤学、东南⼤学、哈尔滨⼯业⼤学、⼤连理⼯⼤学、中南⼤学、华南理⼯⼤学、天津⼤学、河海⼤学、浙江⼤学、上海交通⼤学等

国外高校

新加坡国⽴⼤学、英国爱丁堡⼤学、澳⼤利亚悉尼⼤学、澳⼤利亚墨尔本⼤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学、澳⼤利亚西澳⼤学、英国谢菲尔德⼤学、英国诺丁汉⼤学、美国凯斯西储⼤学、英国巴斯⼤学、英国利物浦⼤学等


桂ICP备05000940-1号 版权所有 ©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邮编:530004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