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西⼤学农学院成⽴于1932年,现设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和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具备完备的本科-硕⼠-博⼠-博⼠后⼈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167⼈,其中专任教师134⼈,具有博⼠学位131⼈。专任教师中正⾼职称40⼈,副⾼职称42⼈,博⼠⽣导师34⼈,硕⼠⽣导师134⼈。⽬前拥有国家级⼈才4⼈,⼴西⾼层次⼈才13⼈。
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学及辅助⽤房⾯积23834平⽅⽶、校内教学科研实习实验基地约120亩、温⽹室约1万平⽅⽶、扶绥亚热带农科新城基地1.61万亩;仪器设备5567台(套),总值1.41亿元。拥有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植物科学实验教学⽰范中⼼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拥有⼴西⽢蔗⽣物学重点实验室、⼴西⽢蔗⽣物学重⼤科技创新基地、⼴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9个,⼴西⾼校重点实验室2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1个,⾃治区级协同育⼈平台1个。
主要科研成果
“⼗四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570项,项⽬经费总额2.7亿元,位居学校第⼀。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成果奖)⼆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贡献奖)1项,⼤北农科技奖⼀等奖1项,⼴西⾃然科学奖⼀等奖1项,福建⾃然科学奖⼀等奖1项,⼴西科技进步⼀等奖2项、⼆等奖4项,⼴西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然科学奖)⼆等奖1项,⼴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审定或登记农作物新品种27个,获得国家登记的⽢蔗品种10个,通过⼴西审定⽔稻品种13个、不育系4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件,实⽤新型专利32件,出版著作和教材17部,发表论⽂1526篇,其中SCI收录论⽂880篇,部分成果发表在《NatureGenetics》《Natureplants》《MolecularPlant》《PNAS》《ThePlantCel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专业介绍
目前,我院⼀共有五个专业,分别是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智慧农业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智慧农业专业均按专业招⽣,农学、植物保护和园艺专业按照“植物⽣产类”⼤类招⽣,1.5年后分流,即采⽤1.5+2.5培养模式。
农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农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传统学科,是研究与农作物⽣产相关领域的科学,涵盖作物⽣⻓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多个关键领域;是“国家⾸批特⾊专业”和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依托的作物学学科于2017年⼊选⼴西“⼀流学科”,拥有作物学⼀级学科博⼠、硕⼠学位授权点、农业硕⼠专业硕⼠学位授权点以及作物学博⼠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实⼒雄厚,科研资源丰富。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于运⽤现代⽣物技术,深⼊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效栽培与产业化,旨在培养掌握农作物⽣物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农业⽣物遗传与发育规律、现代农业⽣产技术与育种⽅法、农产品⽣产全程控制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农业技术⾼级⼈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涵盖植物学、植物⽣理学(双语)、耕作学、种⼦学、农业⽣态学、粮⻝作物栽培学、经济作物栽培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双语)、植物保护学、农业⽓象学、分⼦⽣物学、植物⽣物技术导论、智慧农业等多⻔核⼼课程。
培养特色
本专业依托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西⼤学-桂林⽢蔗农科教合作⼈才培养基地、⽢蔗⽣物学⼴西重点实验室、⼴西农业良种培育中⼼(⽔稻、⽊薯)、⼴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西⾼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西⾼校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校内农科基地,扶绥农科新城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优质资源,培养适应⼴西,⾯向全国乃⾄东盟的应⽤型⾼级农业技术⼈才。
就业去向
就业前景⼴阔,可在政府、⾼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现代农业领域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作。此外,学⽣还可通过推免或考试继续深造,攻读硕⼠和博⼠学位,进⼀步提升专业素养与科研能⼒,为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量。
植物保护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植物保护专业是⼴西⾼校优势特⾊专业、⾃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范专业、第⼀批卓越农林⼈才培养计划专业,以及⼴西本科⾼校特⾊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建设专业、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的植物保护学科主要研究有害⽣物发⽣发展规律及综合治理,是⼴西优势特⾊重点学科、第⼀批卓越农林⼈才教育培养计划改⾰试点学科,拥有植物保护学博⼠后科研流动站、⼀级学科博⼠学位和硕⼠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利⽤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学位授权点,学科体系完备,科研实⼒强劲。
培养目标
致⼒于培养掌握农林及城市环境有害⽣物鉴定与监测技术、综合治理技术、植物检疫、作物安全⽣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开展农林植物病、⾍、草、⿏等有害⽣物鉴定、预测预报、灾害防控的科学研究、⽣产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等能⼒的创新型⾼素质植物保护⼈才,为保障农业⽣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量。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涵盖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学、植物化学保护、农⽥杂草及其防除、⿏害及其防治、有害⽣物综合治理、分⼦⽣物学、植物⽣物技术导论、智慧农业等核⼼课程。
培养特色
依托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利⽤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西亚热带农科新城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及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西、融⼊粤港澳⼤湾区、⾯向全国、联通东盟的农业有害⽣物绿⾊防控技术的创新型⾼素质⼈才。
就业去向
就业渠道⼴泛,可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和林业部⻔、海关、⻝品药品安全监管部⻔、⾼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公园、农场、林场、现代农业企业等⾏政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植物保护相关领域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作。此外,学⽣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和博⼠学位,进⼀步提升专业素养与科研能⼒,为植物保护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量。
园艺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园艺专业成⽴于1950年,作为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级学科硕⼠学位授权点和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体系完备,培养体系成熟。专业依托的园艺学科专注于研究果树、蔬菜、观赏园艺植物等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发育规律、繁殖、栽培、育种、贮藏、加⼯、病⾍害防治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涵盖园艺产业的全产业链,为学⽣提供了⼴阔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于培养具备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学、园林规划设计及设施园艺学等园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园艺育种、安全⾼效栽培、设施栽培、园艺产品贮运保鲜加⼯与品质分析、园林景观设计、城乡园林绿化与施⼯等能⼒的园艺科学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级专业⼈才。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涵盖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学(双语)、植物保护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学、设施园艺学、观赏树⽊学、园林规划与设计、⽆⼟栽培学等核⼼课程。
培养特色
本专业依托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利⽤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亚热带果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校内农科基地,扶绥农科新城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培养适应⼴西,⾯向全国乃⾄东盟的园艺技术⾼级应⽤型⼈才。同时还与⽇本岐⾩⼤学联合培养双硕⼠学位研究⽣。
就业去向
就业前景⼴阔,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推⼴部⻔和企业等部⻔、企事业单位从事果树、蔬菜、花卉、园林规划等园艺领域的⼯作。可胜任园艺技术研发、⽣产管理、产品加⼯、园林景观设计、城乡绿化等多⽅⾯的⼯作,为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持和管理服务。此外,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和博⼠学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研究农业资源的⾼效利⽤和农业⽣态环境保护等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本专业⼊选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西⾼校优势特⾊专业,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级学科硕⼠点,资源利⽤与植物保护农业硕⼠学位授权点。
培养目标
致⼒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发展,达到⼴西⼤学“五有”领军型⼈才⽬标;具备扎实的农学、地学、化学、⽣物学及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和良好创新意识、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地管理、⽣态、环保、农资等部⻔或单位从事与农业资源利⽤、⽣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信息技术应⽤与开发等有关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技术开发等⼯作的⾼级科学技术⼈才。
主要课程
课程体系丰富,涵盖地质地貌学、⼟壤学、植物营养学、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作物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导论、环境监测与评价、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壤污染与防治、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核⼼课程。
培养特色
依托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西重点实验室,以亚热带农业资源利⽤与管理、农业⽣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为主要⽬标,以⽴⾜⼴西、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向全国、辐射东盟为宗旨,为⼴西乃⾄全国培养⾼层次⼈才和具备求实创新能⼒的复合型专业⼈才。
就业去向
就业渠道⼴泛,可在农业农村、⽣态环境、⾃然资源等政府部⻔或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作;在肥料⽣产、绿⾊农产品⽣产、⽣态环境规划评价、耕地⼟壤质量建设及评价、农业环境污染修复等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及服务⼯作;在⼯矿企业从事环境监测、管理等⽅⾯⼯作。毕业⽣还可以通过免试推荐和参加全国硕⼠研究⽣⼊学统⼀招⽣考试继续深造,攻读硕⼠和博⼠学位。
智慧农业专业(新增专业 学制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智慧农业专业于2025年正式开始招⽣,是⾯向未来农业发展需求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紧密围绕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农业产业数字化、⽹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农业与信息技术、⽣物技术、现代⼯程技术的交叉与融合,致⼒于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素质复合型⼈才。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拥有深厚的⼈⽂底蕴、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数理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实践创新能⼒、沟通交流能⼒、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将信息技术、⽣物技术、现代⼯程技术与农学有机融合,能胜任智慧农业及相关农业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政管理、产业规划、企业⽣产经营、技术服务等⼯作的新农科⾼素质复合型⼈才。
主要课程
涵盖作物栽培学、园艺植物栽培学、智慧植保、智慧植保实验、作物育种学、农业⽓象学、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设施与装备、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农业物联⽹、软件⼯程、农业⼤数据等核⼼课程。
培养特色
依托学校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以及亚热带农业⽣物资源保护与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范中⼼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同时拥有⼴西智能数字服务⼯程技术研究中⼼、亚热带特⾊农业智能装备创新平台、植物⽣产与调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等9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学⽣能够在实际⼯作中灵活运⽤所学知识,解决智慧农业领域的复杂问题,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能⼒。
就业去向
就业前景⼴阔,可在农业农村、⽣态环境、⾃然资源等政府部⻔或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作;在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园区与⽰范基地以及农业服务与咨询公司等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分析、运营管理、技术合作与转化等⽅⾯的⼯作;还可以在智慧农业与⾦融、环保、物流等交叉领域从事农业保险精算、农村⾦融科技、农⽥⽣态修复以及农产品物流智能化管理等⼯作。